暑的五行属什么?
“暑”字,在五行中属火,主热。 《淮南子·天文训》曰: “夏至日长之极,周行四万里,昼晷刻漏,日长一丈,故暑至而人苦渴。” 汉·王充《论衡》云: “大暑至,土烂,草木焦枯。” 大暑之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白昼时长可达14个小时。 《礼记·月令》指出: “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郑玄注: “秀者,草木之初华,摇落可摘而有实。” 可见古人将立夏作为四季之首,大寒则是终焉。
“寒”字,在古代汉语字典中,有多重含义—— 其一是指低温,与“温”相对。 其二是指寒冷的感觉。 其三是指严寒的地区。 其四是通“旱”,干旱缺水,这个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寒”相通。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古人所说的寒冬,是包含了现代气温学上冬季的概念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找到关于小寒的最早记载:元稹《立春后五日》诗: “春已归来,看美人犹在,问东风何事。早催归、艳态香娇,嫩蕊重重敷。”
从气象观测数据上看,公元1635年(明崇祯八年)2月17日至18日的北京冬季温度记录,是目前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低温记录——“正双月中旬,大寒。十八日夜半,忽闻朔风凛冽,彻晓吼怒不绝……十九日晴,风仍甚厉……” 根据这个记录,当时的北京地区在公历2月份出现了一星期的-20℃左右的极端低温,比至今有完整气象纪录的石家庄还低一个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