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水对什么作用?
一,自然界的水 《周易·系辞上传》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这里的“五”是阳极之数,而“十”是从“六”至“九”的数字,相当于坤卦“用九”的“九”;“四”则是阴极之数。用阴阳消长变化来说明天道运行、四时更替,就得到“一阴一阳之谓道”和“阴阳合德,万物化生”。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中的“水”与“火”相当,同属于阴中之阳,因此水火的作用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黄帝内经·灵枢经》说:“水土合德而能容物也。”《尚书·洪范》称“土爰稼穑”,“稼穑”即种植收获之意,说明土地具有生长万物的功能;《礼记·月令》则称“土润溽暑”,指土壤含水的情形,形容夏天潮湿闷热。可见自然界的土和水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好比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一样,互相融合又各自分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二,人体的水液 《内经》中不仅将生理现象归之于阴阳,还将病理表现归结为阴阳。如《素问·调经论》就说:“病之始起者也,刺之浅者,邪气入内,病先至者,谓之实。……脉急者,邪气中也深,病甚者,谓之虚。”说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有其原因的,或者是“虚”或者说是“实”。
在虚实发生之前,首先出现的是“病甚”,也就是阴阳失衡严重,此时如果调理不及时或调理方法不当,就会出现“脉急”“脉涩”等阴阳俱实的病理状况,当然这也是从阴阳两个方面同时致病导致的。而在“病甚”之前,首先是阴阳偏盛或偏衰,出现了“阴盛阳微”“阳虚阴盛”等的虚象。因此中医治病,就是在阴阳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让机体有一个正常的生命节律。
在人体的小环境里,同样存在土和水两个元素。土对应脾胃,主运化吸收;水对应肾和膀胱,主代谢排毒。二者共同完成机体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利用和排泄。所以,中医调治身体虚弱的病证往往是采取健脾和胃(土)、补肾纳气(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