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在五行里属什么?
我们生活在一个缺硒的时代,一个“硒时代”正在到来! 我国是一个缺硒大国,70%的国土处在缺硒和严重缺硒状态;世界粮农组织(FAO)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14亿人口处于缺硒地区,占地球总人口的32.5%,中国就占56%。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石油工业等工业的不断增加,对硒这种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
目前,国内硒制品市场鱼龙混杂,消费者很难通过外在指标判断其质量好坏,而市场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来判断及分级,购买渠道至关重要 。建议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不要为了贪小便宜而错过了好产品,毕竟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健康也是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
硒在中国传统文化五行理论当中属火。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中医理论把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中医五行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五脏如果在体内平衡,气血通达,那么五脏都很健康,人就不生病。如果五脏失衡,气血不通,那么五脏互生互克关系失调就出问题了。肝脏有问题就影响到心脏,如果心脏有问题就影响到脾,脾脏出问题就影响肺脏,肺脏出问题就影响肾脏。如果肝脏出问题了,那么肾脏来支援肝脏,因为水生木。同样,如果心脏出问题了,那么肾脏就来克制心脏,因为水克火。
《黄帝内经》的“上医治未病”的理论,意思就是说,人在出现早期症状的时候就开始治疗,就阻止了疾病向严重方向的发展,就节省了医疗费用,又提高了生命质量。人体五脏的最初发病阶段都首先表现在面部的色泽变化。如果一个人面部首先表现为黑色,说明他的肝脏有问题,然后他的病情继续发展会影响心脏,如果治疗没有跟上,进一步发展影响脾脏,进一步影响肺脏,进一步影响肾脏,则面部的色泽也会相继首先出现青色——赤色——黄色——白色。古人把五脏的疾病首先产生色泽变化的阶段叫“未病”,在“未病”阶段就开始实施治疗,阻止了向疾病更严重方向发展,即《黄帝内经》里所说的“上医治未病”,这就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传统五行理论:根据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金、木、水、火、土构成了人体五个主要脏器:肺、肝、肾、心和脾,称为五脏。在五行理论中,肺属于金,肝属于木,肾属于水,心属于火,脾属于土。而金、木、水、火、土又分属五色,即白、青、黑、赤、黄五种颜色,分别与五脏对应:肺主白、肝主青、肾主黑、心主赤、脾主黄。五色的异常变化反映五脏生理或病理变化,因此五色的异常变化,可作为诊病依据,这就是中医的望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