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和国企一样吗?
1、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是资源配置的主体;而国企是在特定条件下(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一种形式——其实质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从宏观上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包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各类所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这里的“各种”当然也包括国有企业。所以,无论是从微观还是宏观上来说,企业(包括国企)都是不可或缺的。
2、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要按照市场竞争的原则开展经营活动并承担经营风险的——“成者王侯败者寇”是市场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一;而作为计划经济基础的国企则不然。 国企作为政府(或国资部门代表)的下属机构,在市场竞争中虽然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市场机遇(特别是重大市场机遇)的选择权并不完全归属企业自己,有时候甚至需要根据政府的安排或指令进行生产经营——这是市场机会在企业(包括国企)与政府之间进行配置的直接体现。同时,国企作为政府部门的下属机构,一般都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其产品(服务)的成本往往并不由市场来决定,而是由政府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确定。成本(或费用)计算上的差别实际上是由政府财政(资金)来弥补的。由此形成的经营利润(或亏损)自然由政府部门负担。
3、企业的经营成果取决于市场竞争的结果,因此其绩效评价主要取决于财务指标的体现;而国企的绩效评价除了要考虑财务指标的情况外,还需要考虑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国有监管部门)的意见。因为无论怎么说,国企都是属于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其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或者说资本收益情况)自然要受到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关注。于是,我们有时可以看到这样奇特的现象:同一家企业,因为会计年度的开始时间不同,其经营的实际情况可能大致相同,但由于跨了春节(或者跨年),其业绩报告出来以后,媒体的报道却大相径庭。这是因为,企业受市场的影响开展经营活动,其收益(或损失)在年底(或年初)确认并无差异;而国企却是按照政府的指示(或者说是政府意志的体现)展开行动,其收益(或损失)即使是一样的,由于实现的时间不同的年底(或年初),其反映在业绩报告中的数字却是大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