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瑶台花园怎么样?
茹勃最佳答案
作为在瑶台生活了30多年的老街坊,可以说说这个小区的变化。 首先,瑶台是一个具有近50年历史的老旧社区了,当时设计的人口容量是2.5万人,目前居住的人口远超这个数。由于人口多,楼间距小,小区就显得十分拥挤。 以前,人们住的是比较普遍的统建楼,房子是公共走廊,非常阴暗潮湿,每年都有人因回南天墙壁发霉长霉而烦扰。
后来,政府对瑶台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给每一户居民都打了地面,拆除了公共走廊,使住户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对下水道进行了改造,减少了“反潮”现象。虽然旧改不能彻底解决小区的问题,但确实起到了作用。很多住在这里的人都说,比起以前好太多了。 但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这里没有市政管网,生活废水直排河道,造成了河涌的污染。加上附近工地多,土壤受到污染,一到下雨就有臭味。
最近,政府要建设白云山生态廊道,准备拆除这条臭名昭着的“垃圾公路”,为白云山增添一道新风景。还计划在小区外面修建地铁12号线的站点,让居民的出行更加方便。 当然,这些改变都需要时间。现在还没有开始拆除“垃圾公路”,不过已经在建地铁12号线了。
对于老广们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他们都在这里安居乐业。我打算今年就搬到新房子去,让我的孩子也能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
瑶台仙馆坐落在广州荔枝湾大同路段的荔湾湖东侧。清光绪年时,广州富商潘炳光,构筑了私家宅第荔志园,后将荔志园改建,于民国初期重修扩大成园林,始称爱德花园,又名瑶台新馆、瑶台仙馆,并在大门口嵌上“瑶台”石额,故人们都称“瑶台花园”而鲜有称为爱德花园的。因该地是大同乡的土地,大同乡人称该地为“石屎村”,因此,也有叫此园为石屎村的。民国十二年,瑶台花园在潘家主持下,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家花园酒楼,1950年冬由人民政府接管。
瑶台花园占地面积约50余亩,在如此繁闹的市中心有这样的一片净土,倒也算得上难得的。刚修好时,园内池榭台馆,曲栏回廊,古树繁荫,芳草如茵,环境十分优雅,布局独具匠心。大门口左右两旁是低矮围墙,园中央是一座水池,池上建筑有亭,有轩,有舫,池周布置山石,广植花木,池边回廊环绕,相衔通达,环境清静优美。
进入园门便是高敞的前厅,两边有通廊。转过月台拾级上行,穿过一座小厅堂,眼前便是园内的主要部分了。由宽敞的水池为中心伸展开去,池四周是曲折连贯的长廊。池西南沿有六角亭、船厅、小池。池东北沿有“水云乡”楼台和花厅等。隔池相对的是六角攒尖顶部的临池亭。
园内长廊将各部分建筑互相联结,形成了内外空间的流通。长廊内部分作屋架敞廊和花窗封闭式两部分。敞廊顶部为悬山顶和歇山顶。封廊顶部作四坡式,上部用四角形玻璃窗,光线十分充足。长廊外的四周是草地和花树等,构成园内幽雅的环境和清幽恬静的气氛。
“水云乡”楼台两层,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该楼西边是水池,东边则以连绵的花架(棚架)分隔前后空间。西立面下部的底层前设半廊,廊前水池设石栏,并用花木盆景和石刻等布置点缀环境。西立面二层外为宽阔的栏座和宽阔的走廊,走廊设有靠背栏杆,其下为漏空栏板花纹。西立面栏杆座下部用绿琉璃瓦遮挡木栏杆底面和走廊下面的檐口,既保护木结构免受烈日暴雨的损害,又使立面的色彩十分和谐美观并富有浓重的民族建筑风格。东立面底层也是设半廊,二层作封闭式处理,但又用长窗和花窗装饰,既使室内得到足够的光线和视线,又使立面图案美观。整个楼台的屋顶用悬山顶,上覆粉红琉璃瓦,十分鲜艳美观。在楼台二层东面,南北分别有拱门与连接东面的封闭式长廊相通。该长廊通过花厅的东厢的拱门直达花厅。
花厅南立面为砖雕门通向园外。前廊作全木构,出单挑,上盖铁青小瓦。后墙开小窗,设漏窗透气。该花厅平面呈山字形,前座设木制硬山顶,上盖铁青小瓦。后轩为出轩抱厦,前后同高成横向通透式,为全木构。南、北两侧山墙的东下角,均有出抱厦廊。
从花厅出来,沿园中的环路前行,途经绿荫园屋、春景亭,再继续前行不远,便到了六角亭。这座六角亭的檐口在平面上用四根悬柱挑出。外为宽阔、厚重的栏杆座,其下有漏窗通气,以减轻下部的笨重感,使立面得以协调。亭柱的柱础以莲花作装饰,使柱脚和上部檐口保持了上下一致的民族形式。
六角亭的东侧有曲桥伸向船厅和小池。小池南侧有半亭相映,池岸驳以山石,环境十分清幽。
六角亭的东南侧是春景亭。该亭呈正方形,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