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鼠有皮是何.生肖?
“相鼠有皮”中的“相”字,读xiàng(向),是察看、观察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老鼠身上是有皮的。 整句出自《礼记·檀弓下》篇的“丧服‘小祥’章”,原文是“君子丧出柩之夕,不食酒肉,不旷衣冠,尊明器,贵哀诚焉。故君子宽恤亡者之以礼尽信,而笃爱人之道焉,是以人谓君子‘忠恕’而已矣。丧三年不言乐,唯祭与郊外野朝,见王者曰‘乐’;‘乐’之时,必变容,易服而不敢恣肆,行立端正,升降上下以示不忘亲也。三年之后,虽逢嘉会,未尝不思其仪,然而非执持其仪之日以物先备自专责于身,不敢忽诸己也。
‘丧服小祥’章曰:’祥者,丧之终也。既葬而复祭,殷周之交飨矣,其文昭,其礼复。本仁本孝之心,推及万物,德之至也。‘是故天子诸侯,大夫士庶,莫不为丧服三年。期而有君,天下之民,直道而行,大让于君子,小人反食。”
这段话主要讲守丧礼节,其中“相鼠有皮”就是讲其中一个环节——“视尸”: “视尸”是指死者入殓封棺后,孝子们还要到灵前再看看死者的遗容,这叫作“视尸”或“瞻视”。这其实是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孝道精神的外在表现。通过这样的举动来表达对亲人的孝敬和思念。
纪岚优质答主这首诗把丑行污迹和“人”的概念进行比较,不仅把“人”动物化、卑劣化,更把动物人格化、丑恶化。两者相提并论,旨在说人不“人”,兽不如,是莫大的耻辱。这是可以读出的层次。至于这个“不人不兽”的家伙是谁,诗中并未点名(或者就是无法、无意点名)。先儒们认为这指斥的是宴乐无度的卫国国王,因为《左传·闵公二年》有“高台比榭,丧国之始”之说。窃以为这首诗虽当为刺诗,而其激愤非常,断非为刺国君所应有的敬谨畏惧的“风度”所能容纳。而且以兽皮喻人皮之珍贵,并责怪“无仪”、“不死”,其情势正与《诗经·郑风·相鼠》篇相似,似应为同时郑人所为。
其实,把人与鼠相提并论的还有《诗经·郑风·相鼠》,两诗对读,更见讽刺之深意,且能揭示人与鼠有相类者这现象背后蕴含的历史与现实的内容。人而行鼠,正是春秋战国之际奴隶与平民从价值观念到社会行为对旧贵族所实行的“反击”,是历史发展必然导致的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就诗论诗,两篇《相鼠》对“人”的讽刺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百兽率舞”、“乐在新国”的歌唱者正是以人性不如鼠者!
此诗纯用比兴,正是借物取譬,以动物喻人,讽刺的效果甚佳。全诗三章,意思相同而以鼠之不同体态喻人,既反复抒情又易换新意,章法、用词变化多端。全诗虽然篇幅短小,但章法谨严,旨意显豁,是“短章大义”为宗旨的《诗经》中的佳作。
此诗虽然短小,却容量极大。从抒情主人公的感情态度看,不仅有着爱,更有着恨,且这恨也并非浅薄有力,而是深重有力。他之所以恨,恨得如此深重有力,是由鼠及人、由物及类,映照出了整个社会的黑暗图景。他痛恨的对象和力量,远不是某个“小人”、“贪官”所能覆盖,而是一个罪恶的、腐败的、堕落的社会,是“满目凄凉”的现实所逼。“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他忧思深广,痛心疾首,一腔愤懑不平的激烈情绪,几乎要喷薄出来。但这个抒情主人公毕竟是清醒而有理智的。他恨得有力,更爱得有力,忧亦深广。他清醒地知道恨什么、为什么恨,也清醒地知道爱什么、为什么爱,忧什么、为什么忧,他相信,只要“敬姜帅先”,只要“尚能行宅”(旧注谓“宅犹适”),只要“不死何俟”,只要“必死是图”,这个社会还是有解救之道的。这又进一步从侧面印证了社会的坏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