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蒜好吃还是?
在所有的食材中,大蒜是最神秘也最具有争议性的食材之一;有人喜欢它的浓烈,有人恨它的强烈;有人爱它如初恋,有人嫌它似渣男…… 作为传统的调味品和大料之一,大蒜的“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今天咱们聊聊蒜里的那些“门道儿”——从历史到分类,从品种到产地,从腌渍到熟制,从风味到养生,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1、身份多元 大蒜属于百合科葱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具鳞茎,外皮乳白色或淡黄色。原产于亚洲西部,目前栽培遍及全球,主要分布在冷凉地区。 中国栽培大蒜的历史悠久,在商周时期就有栽培记载,《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齐有孟尝君,富好客,食客三千人”“鸡鸣狗吠,士居天下,君孰与为之?”;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葱(即大蒜)、胡荽;东汉崔寔《农家月令》中说“正月可种蒜”,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春播和秋播之分[1]。 金元以后,大量西域人员来华定居,一些食品的制作方法传入中原,如炸豆腐、烤馕、奶茶等,据传也有辣椒和胡椒,不过这两种调料在当时还是比较贵重的,并没有普及。直到明末清初,四川、湖北等地开始种植辣椒,辣椒才开始在民间普遍食用并制成菜肴,而北方人吃辣的能力则比较弱。 关于辣椒在南方和北方的传播情况,民国时曾有一本叫《良友》的杂志做过介绍:“蜀人嗜辣,凡蔬菜荤菜皆可无不可辣。楚地食辣尤盛……北人食肉不食菜者甚寡,惟于豆腐一处用辣椒,而南人于豆腐外,凡青菜皆可用椒。此南北异同之大略也……” 另外,关于辣椒的介绍里还提到一个细节——“其子若豆,剥而去籽,谓之辣椒。”这似乎也在暗示我们:其实我们现在吃的辣椒,最早是来自西南地区!
2、形态各异 我们现在吃的大蒜一般都是按照形状分的——整瓣的蒜叫大蒜,剁成蒜末的叫蒜汁(或者蒜泥)。其实在古代还有另外一种区分方式——根据大蒜的须根颜色,分为白蒜和紫蒜;根据采收期和成熟度,又有早蒜和中蒜之分。 据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白蒜“十月下种,元旦前后收获”,中蒜是“春分后收成”,而晚蒜则是“立秋后收”。这里所说的时间都是农历,白露是夏季还是秋季的界标。
到了现代,因为温室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在冬季也能吃到各种新鲜蔬菜,时间基本已经由农事节气和气候来决定。不过,有些地区为了提早供应大蒜,会使用地膜覆盖或者育苗移栽的方法提前栽种,这样虽然能提早在市场上看到大蒜,但是口感会比较差些。
3、生熟有别 通常来说,我们所食用的大蒜可以分为生大蒜和熟大蒜两种。前者就是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鲜大蒜,后者是煮熟的大蒜。两者都可以用作调味料,但熟大蒜更适宜佐餐下饭。
除了直接食用之外,熟大蒜还可以用来做泡菜、腌咸菜,或者制作成油炸臭豆腐、酸辣汤等。当然,生大蒜也是一样可以做成泡菜,或是腌制大蒜芽,只是比较少见罢了。
4、用途广泛 前面说到,大蒜作为一种传统调味品,现在已经扩展到很多不同类型的食品当中了。除了入饭菜外,还可以入饮料、入甜品,甚至是入中药。
以做菜为例,不仅可以调味,还可以去腥增香,比如炖鱼的时候放点蒜,味道更香醇;炒菜时放几粒蒜,可以帮助散气,避免中毒。
至于喝牛奶的时候插一根蒜,那是传说中蒙古人的吃法,现实中倒是没有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