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阁下几时结局?

诸葛异珍诸葛异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法官》是二十年前上映的一部新西兰影片,故事讲述一位少年因为枪杀两位警察,最后被处以极刑。在行刑前的最后一刻,少年打碎了监狱的玻璃,试图逃跑,但最终没有成功。影片以一名主审该起案件的资深法官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冷静、客观的法庭。

然而,实际上,这位法官对待这个案件的态度远比影片中呈现出来的更加扭曲。当检察官在交接案件时询问法官,是否还有任何需要提到的,法官答道:“只是有点失望。”

失望?到底这位法官有什么失落的呢?

原来,少年是在和母亲吵架之后,因情绪低落试图自杀,却意外打成重伤两位前去走访的警察。按理来说,这是在法律范围内的正当防卫,应该无罪释放。然而,司法体系并不会理会这样的解释,并且认定这是一起蓄意的恶意伤人事件。而这位母亲,由于要抚养三个孩子,不得不重操旧业,成为扫街工人。少年在狱中,与同龄人的交流也变得十分困难,不能与其他犯人一起干活,也不能够参加狱中的体育活动,甚至还经常受到其他犯人的骚扰。所有这些,都让这位法官对他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

“失望”,这位法官这样表示对于他,对于一个国家的司法机制的评价。

二十年后,《芝加哥七君子审判》在影院上映。这是一部复刻历史上的著名审判的影片,讲述的是越战时,芝加哥七君子因为反战受到了法庭的控诉,审判记录了一个不成熟的司法体系对于一件政治事件的扭曲解读,以及整个体系对于个人和权力的盲目服从。

相比于历史,影片在法庭上所展示的不公、错判、误判以及陪审团的犹豫不决使得整个观影过程无比压抑。正如一位朋友在看完后说的,如果法律都能够如此,那谁都不会认为法律是公正无误的,而那只会让社会变得堕落。

可是,这既然是一件历史事实,为什么要拍出来给人看呢?

因为即便历史,也不能让司法体系来掌笔。虽然历史不可能重演,而审判过程却有可能一再重现,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在司法公正上又不能做到严谨而客观,以至于在以后的每一场司法审判中让人们对于司法的公正性产生彻底信任丧失的可能性?

《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是1969年的事情了,而《法官》是20年前的故事了。这两件发生在二十年前的社会事件,为什么法院一直至今都没有做出一个公正的解决方案呢?司法体系为什么这么懒惰,没有想要解决这两件陈年旧案的想法呢?

如果,我是说如果,司法体系能够早一点作为,这种错判和误判的情况是不是可以防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是不是会更完善,更多被剥夺公权的青少年会不会得到更好的照顾,社会的伤害和破坏力会不会减少?

这些问题,法官你且回答我。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