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有哪些国营企业?
2016年,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在“1”之后,中央印发了《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和《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内部人事、劳动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混合所有制改革从理论探索进入实践探索的新阶段。
目前,湖南省共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842家;其中,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32家。到2017年底,全省国有资本总量达1.59万亿元。(数据来源于湖南政府门户网站)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8》显示,湖南省共有工业企业法人单位5482个。其中,股份制企业5239个,外商独资企业71个,其他类型企业117个。
从工业行业划分看,湖南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分布在采矿业(含石油)、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这三个行业的企业个数分别达到673个、447个和261个,分别占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数的26.8%、18.8%和10.5%。
从营业收入来看,湖南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收入总额为4.3万亿元,其中,采矿业(含石油)、制造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企业比重最高,分别达到52.4%、27.3%和6.9%。 另外,根据湖南省商务厅提供的数据,截至2017年末,全省共引进境外资金项目530个,实际使用外资29.5亿美元;引进省外境内资金项目7913个,国内协议投资额5667亿元。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无数在湘投资兴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和投资者的身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结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湖南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国有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的国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先进,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脊梁;
其次,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国有资本,有利于国有资本更好地聚焦主业,也有利于非国有资本实现利益最大化;同时还可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高核心竞争能力;
无论是国企还是混改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对于就业都有巨大贡献; 最后,国有企业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更是如此。
截止2012年初,新化县各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63户,共有资产6.99亿元。其中,县直国有企业46户,共有资产4.03亿元。县属国有工矿企业16户,主要有新化电厂、新化水泥厂、新化冶炼厂、禾青煤矿、洋溪煤矿、炉溪煤矿、槎溪煤矿、坪溪煤矿、油溪煤矿等。
1、新化电厂始建于1971,由原湖南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公司管理,于97年下划给了县。总装机容量3060千瓦,属微水电企业,所发电量由原电力部指定送娄底电业局。企业固定资产2400万元,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积1.2万平方米。下设机关4个职能办公室。现有正式职工98人,离退休职工53人,全民集体并轨在职人员148人。并轨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人员工资及养老金全部由企业承担。近几年来,电厂年平均发电400万度,年产值300万元,年利税15万元。
2、新化水泥厂始建于1987年,原隶属于湖南华中锑矿,97年10月下划给了县。是县“七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是县建材骨干企业之一。主要生产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系列产品。企业固定资产原有2186万元,近几年,企业管理滑坡,效益极差,企业严重亏损,负债累累,致使该企业的固定资产被资方长期占用,企业实际上已名存实亡。下设机关内设8个部门及1个分厂、5个车间。企业原有职工452人。近几年由于停产,这些人员有的自行谋生,有的在其它企业打零工。
3、新化冶炼厂始建于83年,是县属一家冶炼金属锑的企业。企业固定资产220万元,下设机关有3个职能部门、1个分厂、1个车间。现有在册职工47人。该厂在97年、98年因生产技术和设备问题和市场问题而停产,98年在县直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恢复生产。近几年来,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工艺不成熟,管理不善,加上资金缺乏,致使企业经营难以为继,目前已处在停产半停产状态。
4、禾青煤矿始建于72年。企业原固定资产600万元,因企业改制和亏损严重,现企业实际固定资产400万元,下设机关有5个职能部门、3个区队、1个车间。现有在册职工330人,离退休职工72人。该矿97年下划给了县后,通过企业改制,由禾青镇8个村和全体矿业入股承包经营。近几年来,该矿由于安全投资过大和市场影响,企业亏损加剧,目前已停办。
5、油溪煤矿始建于58年。企业固定资产200万元,下设机关有3个职能部门、1个区队、2个车间。现有在册职工113人。
6、炉溪煤矿始建于70年,企业固定资产240万元,下设机关有3个职能部门、2个区队、2个车间。现有在册职工207人。炉溪煤矿97年下划给了县后,为了摆脱困难企业现状,由县煤炭工业总公司承包经营,效益大有起色。
7、槎溪煤矿、坪溪煤矿、洋溪煤矿这3个煤矿是原县交通局于84年为了解决职工、子女就业而兴办的乡镇煤矿,其资金来源是上级投资和局干部职工集资而成。原企业固定资产分别为150万元、180万元、80万元。因企业亏损严重,加上资源枯竭,目前3个煤矿均已停办。
县属国有企业经过10多年的改革发展,大多数企业实行了承包、租赁和产权制度改革,有的成了股份制企业或其它新型企业,有的已退出了国有企业的序列。全县有12户企业改制成股份制和其它形式企业,下设机构114个,有职工1381人,离退休人员284人,在职人员的年工资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总额600万元,由新企业承担,纳入企业预算。现有名存实亡企业3户,下设机构25个,有在册职工400人,离退休职工125人,这些人员目前还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