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五行属什么时候?

鄢昕莲鄢昕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有意思,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五行学说的起源,以及它的内涵。 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西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但是这里说的五行与后来的五行有很大区别。它强调的是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也就是说在这里五行是一个表示关系的名词。

后来周朝出现了管仲的《管子•轻重》,里面第一次出现了五行相胜(克)的理论。“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以生长成化也……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这里的理论已经和后世基本一致了。但问题是他把五行跟五种物质直接划等号了(古人认为五行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的)。这是不对的!

真正的错在这里:以五行之理配合阴阳,生克制化,可以解释世间的任何事物。所以后人就照此办理,用五行来代表一切事物,并且把五种物质作为五行的象征物而加以崇拜。 这样,五行成了万物本原,而且是永恒不变、不可更改的。但它却失去了相胜(克)的意义。

从《洪范》到西汉,人们对五行做了许多研究,但始终没有找到它们的本原。东汉的张衡提出了“五行互根”说“若木性之仁,火性之礼,金地之义,水德之智,土性之言,是为五行之本。”

张衡认为五行之间是相互生发的,没有绝对的胜负关系。这就打破了五行纯符号的性质,赋予他一定的内涵。但张衡虽然找到了五行发展的道理,却不能解释它们为何会发展。或者说他的理论自洽有余,但却不能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因为按照他的说法任何事物只要发展必然走向平衡和谐,可是世界上哪有完全平衡的事物呢?

宋儒朱熹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或者说是南宋程朱理学体系中朱熹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在继承张衡“五行互根”的思想基础上加入了太极图说,认为世界最开始是一个混沌,其中含有阴阳二气,阳清阴浊。在运动过程中阴阳二气化成阴阳两仪,进而演化出四方(四时)和四象(四时之象),再形成五行。而且五行之中各有阴阳,故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土居中央,兼含四行),且生生不已。 这个理论自宋代起一直被官方采用,并影响至后世。成为人们评价事物、判断是非的标准。

题主所说的“水土不容”“火炎燎原”“木高枫落”“金满山岗”“水生波涌”分别对应着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属性; 而“地载万物”“光照大千”“山峻巍峨”“海容百川”“雨露滋润”则体现了金、木、水、火、土的生化功能。 这就是我对五行含义的理解。

湛舒妍湛舒妍优质答主

我国古代以金、木、水、火、土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解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事物及其运动,称为五行。五行包括了十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其一是空间方位,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其二是天文历象,太阳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运动轨迹,相应的角、翼、商、坤、参为星次。春、夏、长夏、秋、冬五个节令分别为不同的时候。其三是自然环境,不同五行指代不同的地域,分别为江、泽、丘、坟、海。其四是风、雷、雨、火、云五种气候现象。其五是五类金属矿物,即金、木、水、火、土本身。其六是五种不同颜色,即青、赤、黄、白、黑。其七是五类植物及其果实,即果、麻、稷、麦、豆。其八是五种动物,即鳞虫、羽虫、倮虫、毛虫、昆虫。其九是五种社会形态,即军、祝、师、士、牧五类职官。其十是与人身对应的五脏、五体、五音、五味、五臭、五方、五名等。

五行生克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配属时间方面的具体规定为春为木,夏为火,长夏(夏末)为土,秋为金,冬为水,一天之中的早、辰、午、酉、子时也分别配属木、火、土、金、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