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灰色属什么颜色?
五行理论中的“五色”,在古代指“青赤黄白黑”,现代人们常说的“五季”“五味”等也来自这一概念。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声,宫商角徵羽;五方,东西南北中;五常,仁智礼信勇;五脏,肺肝心脾肾;五液,泪汗涎涕唾。……五行,木火水土金;四时,春冬秋季夏;五味,酸苦甘辛咸。……” 可见在传统文化观念中,五行是与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密切关联的概念。它既不是单一的颜色或声音,也不是仅仅包含五种成分的物质或事件。它与自然界、人体生命活动以及人自身的精神活动等都有密切联系。
由于五行学说广泛地用于阐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因此人们对它的研究也一直处于不断的深化之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古代五行土、金、水的“质”已经难以满足需要,于是近代出现了“五行生克乘侮论”(即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如今,又有不少人认为应该用现代的科学理念对五行加以诠释。 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关于颜色的定义尚未统一。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颜色是由光照射到物体上后,由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人们肉眼所识别的色彩。也就是说,没有光线,就没有颜色;而没有了眼睛,也就没有色彩。所以,色其实是光与眼的结合体。 这样,我们就可能从现代科学角度来认识五行中“色”的性质了。
由于眼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而视觉过程涉及多个神经系统,因而我们认识“色”的时候就不能不考察与之有关的视觉系统——包括视者本人及被视者双方。 人的眼睛就像照相机的镜头,它能够收集外界信息,并将之转化成神经电信号或化学信号,从而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但是,如果只考虑光学因素,而将其他感知机制忽略不见的话,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会像黑白电影那样单调乏味。当然,如果把所有与视觉有关的现象都纳入分析范畴,那又势必会引入大量不可控的因素,使得研究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在探讨“色”的问题时,只能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在尽可能少的控制变量的前提下,力求得到客观的解释。
古人在建立他们的五行体系时,就已经注意到感官感受的主观性及其带来的认知偏差,所以他们尽量选取那些具有广泛代表性且可量化的物象作为解释对象。这样的努力无疑对我们认识自然现象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