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繁镇怎么样?
新繁是古老的场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早在商代,这里就有先民居住繁衍。东汉初年(公元23年)在这里设立了广都县。唐贞观15年(641年)修建了崇宁寺;宋朝时建有五云楼、万福桥等。 明朝正德年间,因水患、兵乱,县城迁到今新繁镇西北约1公里的新繁场。清乾隆年间,在新繁场东北角建文昌宫。
辛亥革命后,川北道辖三十三县,新繁为附廓(即城周围郊区)。清宣统三年(1911 年)十月,荣县成立临时军政分府,属四川军政府西岸军民分府管辖。民国元年(1912 年)属四川北洋政府内务部直属的崇宁县。民国二十四年(1934 年)建立四川省辖的崇宁县新繁联保。 抗日战争时期,成都先后经历了“二·二”、“六·五”两次特大地震的袭击,许多房屋倒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1938 年冬日军进逼武汉,为了保卫大后方,支援抗战,国民政府决定修建铁路、公路,以打通交通线,确保战略要地重庆的安全。这时,位于成都以北、东、南三面环水的崇宁新繁地区成为修筑成灌(成都至灌县)铁路的绝佳之地——不仅工程量大,而且地质条件好,水源充足。于是,成都北郊一夜之间出现了几十个工地,数万工人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条全长70多公里的成灌铁路全线通车,并建立了支线铁路与岷江、沱江相连,形成了当时中国西南最大的交通网络之一。这条被世人称之为“奇迹”的铁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被命名为成灌铁路,沿用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成灌公路也改造为二级公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成都市区扩大,新繁成了远离市中心的远郊区。
作为传统农业地区的乡镇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畜牧业,建成了成都市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 如今的新繁正在朝着绿色城镇的方向发展。镇内道路宽广干净,绿树成荫,随处可见花坛和绿化带。过去散落的村落和农田已经变成了高楼和林场,镇北的万亩生态林和镇南的花园新村成为了新繁的标志。近年来,新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