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属于五行的什么?
双目最佳答案
“五行”最初见于《尚书·洪范》,原文是“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提到的“五行”是五个性质。“金水木火土”被赋予了阴阳属性,“水润之下为阴,火炎之上为阳;木生于左为阳,金敛于右为阴;土生中央属阳,水居下游为阴。” 《洪范》提出的“五行”与后世所说的“五行”虽然名称相同,但含义已有区别——后者包含了相生相克的关系。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是五行相生的顺序。“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是五行相克的顺序。 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只要掌握并利用这“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规律,就能改造自然和认识社会。
现代科学证明,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包含有机理、生化、物理三大基本功能。如木的机能为生长,化生为仁;火的机能是光热,气化物能;金的机能是收凝,化物为精;水的机能是浸润,化育万物;土的机能是负载、化生万物。 五行相生的原则是: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亦为母。因此有“母旺相和”的原则——“木旺得金,方成栋梁。”在相生之中又有其间的强弱、偏枯等问题存在,这就需要了解“五行之性”了。“五行之性”是指每种五行所具有的特性。
例如,“木日曲直”有生发舒畅的特点;“火日炎上”有温暖明亮的特点;“土爰稼穑”有培植农作物的特点;“金主义”“水主智”具有思辨的特点等等。如果一种五行过于强壮,另一种五行则相对衰弱,这就不利于“五行之性”的正常发挥。这时就需要借助外力来调整它的强弱了。这就是中医常用中药和针灸来治病的原因所在!
木、火、土、金、水这五大类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人是宇宙万物中的一员,人体的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病理变化,都是这五大元素所构成。《内经》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道为容,为貌;为情,为光;为音。有余为笑,不足为忧。"西方生秋,秋生金,金生辛....其在天为素;在人为仪;在礼为容,为貌;为音,为号。有余为狂,不足为忧。"南方生夏,夏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其在天为热;在人为礼;在礼为欢爱,为炀,为纪,为忆。其政闷瞀,其变甚,其征焰。其病热中,其味苦,其类火。其畜鸡,其果栗,其音徵,其数七,其性为礼动,其德恭,其主夏明。"
北方生冬,冬生水,水生咸....其在天为寒;在人为施;在礼为丧事;在司徒。其政静,其令湿;其变肃杀,其征栗冽;其病寒冰,其味成,其类水;其畜彘。其果收藏,其音羽。其数六,其性为水,其德沈重。中央生土,土生甘....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律为黄钟;在味为甘;在时为长夏;在经为任脉、带脉;在藏为脾、胃、大肠、小肠;在气为化、为燥、为风;在液为涎;在外为鼻。其主长者,君之官,是为膻中。"
《内经》,亦将天与人对应起来,天有风、寒、署、湿、燥、火六气,人有头、胸、腹、腰、四肢等五个部位,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来归纳和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从而建立了一整套五脏学说体系。具体地说,是将人体的五脏与五种自然之气相配属,又以五种自然之气,归纳和解释人体五脏乃至包括六腑在内的所有脏腑、经络、肌肉筋骨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规律,从而成为我国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