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五行属性是什么?
1、水:具有润下、阴柔、寒凉的特性,其性质偏于阴性,是万物生发之始,具有创造力量的活力源泉。故在自然界表现为雨露泉水,在生命世界中则代表血液、津液和精液等精微物质;
2、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其性属阳,具有生长、发展、壮大、升华的能力。故在古代哲学中认为火具有君临天下的地位,为万物的根源。在人体则象征心、小肠的温阳功能以及阳气化生的元气;
3、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其性温,其性为中,为万物之所归。如大地般承载万物,滋生万物而不居功自傲。在中医学中,脾胃居于中央,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又是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输布的关键所在;
4、金:具有清肃、收敛的特性。清肃可以遏制草木的生长,收敛可以防止元气过度流失而使人体成平衡状态。所以在人体的器官功能中,肺主宣发肃降,肾主纳气,这两个环节对于人体元气的保持至关重要;
5、木:具有升发、条达的特性。升发能够让人体的机能活动保持活力,条达则可以疏导情志,不使气机郁滞。所以人在焦虑、生气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肝火旺盛”的现象。中医学认为肝具有疏泄的功能,可以调节情志,缓和情绪刺激。
木、火、土、金、水,合称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用以阐释宇宙万象各种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思想方法。中医学运用这一方法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将宇宙间所有与人体有关的事物也分别归入这五大类,认为这五大类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着的。如行人体内的脾脏和其他事物属于土,那么凡是被归入土类的事物就可以和脾脏联系起来。因此,运用五行学说可以对繁杂的医学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并且对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进行考察。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是相互制约着的。木能克土,土又能制水,火能克金,金又能克木。如果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平衡关系被破坏了,就会出现诸如木侮金的肺病、脾病等现象。所以,维持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之间的平衡关系十分重要。脏腑之间也是如此。如果脏腑病变破坏了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之间的平衡关系,人体就会出现病理状态。
湿五行属土,而脾所主之运化功能属土,所以在病理上当出现脾虚湿蕴、腹泻的时候,应选补脾祛湿的五味子、薏米、山药之类入膳。
需要指出的是,按中医五行学说,行脏、腑、形、窍、味、色,以及自然界的多种现象等归属于五类,是与现代医学的系统和器官有不同的,不能等同。五行学说主要是一种古代的哲学思维方法,在中医学中有重要的意义。